2020-02-24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前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顯示,中醫藥早期介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重要方法,也是此次疫情救治工作的一大特點。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中醫藥治療的內容與此前各版本相比有了明顯增加。
中醫藥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為何能大顯身手?上海中藥企業有什么積極作為?記者就此專訪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凱先。
中醫藥治療有兩方面功效
解放日報:在上海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醫藥顯示出較好的療效。作為藥學專家,您覺得中醫藥為何在這次疫情中有明顯的臨床效果?
陳凱先:面對這次疫情,中醫藥已經證明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新冠肺炎在中醫理論中屬于溫病時疫,這是感受“外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幾千年來,中醫藥專家提出了許多有關溫病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所用方劑和成藥有兩方面功效:一是全身性的調理作用,增強患者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緩解臟器功能損傷,讓患者以較快速度恢復健康。二是一些治療溫病的中藥含有清熱解毒成分,對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這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
從這次疫情的臨床實踐來看,全國各地醫療界廣泛采取了中西醫結合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中醫藥救治普及率超過90%,使病人的治愈出院時間平均提前了2—3天。在武漢,有些醫院還采用純中醫治療方法,效果也很好。因此,中央要求不斷優化診療方案,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在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中醫藥內容占了相當比重。
湯藥和中成藥皆有療效
解放日報:據您所知,哪些中藥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療效?
陳凱先:根據已報道的臨床治療情況,經臨床驗證有一定療效的中藥中,既有方劑湯藥,也有中成藥。它們源自古代經典方劑,又經過現代應用驗證和改良,是中醫專家和科研人員研究后篩選出來的。
據目前的報道,湯藥中,“肺炎1號”、清肺排毒湯等經臨床驗證有一定療效;中成藥中,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六神丸、痰熱清注射液等經臨床驗證,也有一定療效。一些有效方劑或中成藥的某些成分往往是共同的,如連翹、金銀花、黃芩、荊芥等,這從一個側面提示了它們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
上海中藥產品值得關注
解放日報:上海有哪些中藥在臨床應用或臨床研究階段?
陳凱先:為應對這次疫情,上海醫藥在中醫藥專家研討、推薦的基礎上,正在努力推動兩個中成藥產品的臨床應用和驗證。
一是荊銀顆粒。它由荊芥、金銀花、四季青等9味中藥組成。40余年臨床應用表明,它對治療發熱、咽痛、咳嗽為主癥的呼吸道疾病、病毒性感冒等有較好療效,受到醫生和患者的歡迎。目前,上海醫藥正在推動荊銀顆粒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應用。
第二個藥是六神丸。它由麝香等6味藥組成,清涼解毒,消炎止痛。鐘南山院士最近在廣東省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六神丸,說經過臨床應用歷史考驗的中藥,比如六神丸、連花清瘟膠囊,體外試驗顯示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在早中期新冠肺炎治療中可以放心使用。
此外,中成藥產品痰熱清注射液,已進入臨床治療新冠肺炎的驗證。這個藥近日作為推薦用藥,被列入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