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7
高險峰,徐百靈(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脫發科,吉林遼源 136200 吉林省遼源市康寧大路616號)課題編號2010—146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
[摘要] 目的:介紹多年來應用生發梅花針環壓叩刺法治療血瘀毛竅型斑禿的臨床研究。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用自主研制的生發梅花針,采取環壓叩刺法治療;對照組用傳統梅花針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率94.2%;對照組顯效率45.7%。兩組顯效率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生發梅花針是一種新型針具;環壓叩刺法治療血瘀毛竅型斑禿是一種療效確切的新療法。關鍵詞:生發梅花針;環壓叩刺法;斑禿。
GerminalPlum NeedleRing Detained for AcupunctureTreatmentof Alopecia AreataWangBing,
GaoXianFeng, XuBaiLing (LiaoYuan Hospital of AcupunctureMassage Section,JiLin LiaoYuan 136200 LiaoYuanVia Hong Road 65)
[Abstract]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years applicationgerminal plum needle ring detained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lopeciaareata. Methods: The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group with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germinal plum needle, take ring detained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oral treatment of alopecia areata.Results:Treatment group display efficiency of 90%; control group displayefficiency 40%. Two sets of explicit efficiency comparison there are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Conclusion: Germinal plum needle is a new needle; central pressure for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lopecia areata is a new treatment efficacy. Keywords:Germinal plum needle; Ring buckle acupuncture; Alopecia areata.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斑禿的患者越來越多,普通的治療方法收效甚微。而本人經過幾年間臨床應用生發梅花針環壓叩刺法治療血瘀毛竅型斑禿,療效確切,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70例患者全部來源于2010年6月-2012年11月間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脫發科門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生發梅花針環壓叩刺法治療)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32歲,以20歲以上青年人多見。病程為0.3—12個月,平均3個月。對照組(傳統梅花針治療)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22—56歲,平均33歲,以20歲以上青年人多見。病程為1—11個月,平均3.5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選標準: 病例均符合《皮膚病學》[1]中斑禿的診斷標準,并參照1992年天津中醫藥大學石學敏主編的《中醫綱目》[2]擬定的斑禿診斷依據。血瘀毛竅型斑禿診斷標準: ①頭發呈斑塊狀脫落,久則全脫;②有頭痛/偏頭痛或外傷史,伴頭皮刺痛;③煩熱難寐,寐則多夢;④舌瘀斑,脈沉細。排除標準:①年齡5歲以下,70周歲以上者; ②診斷為永久性脫發者;③非血瘀毛竅型斑禿脫發者;④有嚴重心血管、血液、癌癥等系統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⑤孕婦。所有患者能按要求進行治療。
治療方法1器械準備:生發梅花針(詳見專利)、消毒器具(75%酒精消毒棉球,彎盤,鑷子,鑷子缸)。
2治療部位:脫發局部,后發際,膈俞穴。
3操作方法:局部消毒:患者取坐或臥位。暴露針刺部位,用75%酒精各穴位消毒,脫發區局部消毒,生發梅花針消毒。叩刺的具體步驟:醫者用右拇、中、無名指握針柄,示指伸直壓在針柄上,運用手腕的彈力叩刺,使針頭輕松自然地起落在應叩部位。針接觸皮膚后立即彈起,要求用力均勻,握針要穩。叩刺時,生發梅花針(詳見專利)針尖要垂直于頭部皮膚,先叩刺頂正中線、頂旁2線、額正中線、額旁2線、枕下旁線;每組穴位2分鐘。再叩刺局部脫發部位,每部位5分鐘,先叩刺周圍,再叩刺中央,先輕后重,順時針叩刺。叩刺后發際生發穴[3] 、膈俞穴各2分鐘。以局部潮紅,不出血為度。
療程:每日一次,十次為一個療程,三個療程后觀察結果。
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統計計算用SPSS11.0統計分析系統進行處理;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二、療效觀察
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臨床治愈 毛發停止脫落, 脫發全部長出,其分布密度、粗細、色澤與正常發區相同,皮脂分泌恢復正常。顯效 毛發停止脫落,脫發再生達70%以上,其分布密度、粗細、色澤均接近正常,皮脂分泌明顯減少。有效 毛發停止脫落,脫發再生達30%~70%。無效 脫發再生不足30%或仍繼續脫落。
2、治療效果: 治療組35例,痊愈28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1例,有效率97.1%,顯效率94.2%;對照組35例,痊愈8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9例,有效率74.3%,顯效率45.7%。兩組顯效率、有效率對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
三、病案舉例
胡某,女,25歲,斑禿,發病近5個月,頭頂中央87.5px*112.5px大小脫發區,枕部30px*37.5px大小脫發區,頭皮萎縮,皮膚光亮,睡眠差,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瘀斑,脈沉細。曾經抹姜,無效。用生發梅花針環壓叩刺法治療一療程后,脫發區有少量白色絨毛;兩個療程后,脫發區絨毛增多,逐漸變黃,變黑;四個療程后,脫發區毛發已長到25px以上;又治療兩個療程后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四、討論:
斑禿為局限性斑片狀脫發,起病急驟,病程纏綿,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損容性皮膚病。張氏認為:斑禿病因雖然復雜,但患處皮損確實存在著血液循環障礙,可以應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5]血瘀毛竅型斑禿在臨床上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尤以青年人多見,得到醫療界廣泛重視。趙章光自制“101生發精”,每日擦患處2-3次,治療各種脫發[6];60-70年代,日本、美國多采用DNCB(氟脲嘧啶),但因抑制體內激素的產生,造成全身肥胖,因而停用。80-90年代,國外對脫發的治療不只局限藥物,而擴展到采用儀器治療脫發。蘇聯采用低波震顫療法,日本蒸汽療法,紫外線照射。也都有一定療效。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精神因素和免疫學異常,特別是T淋巴細胞、白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TNF)等多種與免疫調節有關的細胞因子水平的異??赡茉谄渲衅鹬匾饔茫?、8]。甘草甜素:其藥理活性單位為甘草次酸。很少有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9]。有研究[10]發現斑禿患者血清IL-2水平降低,而且活動期下降更為明顯。黑桃A利用IL-2肌注聯合液氮冷凍治療[11]斑禿,有療效,但不確切。副作用可見局部紅腫、瘙癢。近幾年來,國內外多采用毛發移植術,也叫環鉆移植術。是在后枕部環鉆取下準備移植的發束移植到計劃好的部位,優點是快捷,方便。缺點是成活率低,容易形成瘢痕。且價格昂貴。頭皮增減術。是將脫發的頭皮切除,拉伸剩余的頭皮,將其縫合,迅速達到頭發布滿頭皮。缺點是易感染和形成瘢痕。故其治療,有待改革。而梅花針扣刺療法行之有效。吳明達單純用梅花針叩擊脫發處至微紅或出血,治療30例脫發患者,顯效28例,無效2 例[12],但傳統梅花針治療,十分疼痛,患者不易接受,且較易形成瘢痕,不利于毛發生長;而生發梅花針平頂無尖,不傷害皮膚和發根,對皮膚和發根有按摩作用;針體的中空結構,可使叩擊過程中形成環壓叩刺,加速毛發的生長。生發梅花針針體上有藥壺,藥壺中加入活血生發中藥。中藥隨叩刺聚集于發根周圍,滋養發根,有效的提高了治療效果。
生發梅花針環壓叩刺法治療血瘀毛竅型斑禿,簡、便、易、效,適宜推廣。
五、參考文獻
[1] 王俠生,廖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748-749.
[2] 石學敏. 中醫綱目[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761.
[3]張翠屏[M].針灸治療脫發,1997,7:157.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2.
[5]張立新.活血化瘀法治療斑禿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3,2(3):179.
[6] 趙章光[J].中醫雜志,1988;29(9):53
[7] 陳煒.斑禿病因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1,27(1):1619.
[8] 熊霞.斑禿患者血液流變學的變化[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0,14(5):313314.
[9]櫻井美佐,中山秀夫,勇島敬士,等.美能片對斑禿的療效[J].西日皮膚,1993,55(4):785—790.
[10]何慧英,曹毅,馬麗俐,等.斑禿患者白細胞介素2水平和T淋巴細胞皿群觀察口].臨床皮膚科雜志,1999,28(2):76.
[11]阮建波.液氮冷凍聯合IL-2治療斑禿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0,16(9):794—795.
[12] 吳達明,等[J].新中醫,1985;17(11):32
作者簡介:高險峰(1977-),男,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脫發。徐百靈(1980-),女,大學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護理。課題編號2010—146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